區位:
相對位置:北臨是敘利亞,東臨伊拉克,東南臨沙烏地阿拉伯,西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
特色:
約旦佩特拉古城,西元前一世紀時由阿拉伯遊牧民族納巴泰人所建造城市,素有粉紅城之稱,建築風格融合希臘和古代東方傳統兩者之特點,擁有七百多件遺蹟,大部份是鑿岩而建,四周還環繞著高聳的山壁。
佩特拉古城幾乎全在岩石上雕刻而成,周圍懸崖絕壁環繞,入口是一條長約1.5公里的狹窄峽谷通道,名為「蛇道」。峽谷最寬處約7米,最窄處僅2米。
古城核心是一個大廣場,廣場正面是鑿在陡岩上的宏偉的卡茲尼神殿。入口有羅馬柱,殿內有聖母像和壁畫。另有一座能容納兩千多人的羅馬式的露天劇場,舞臺和觀眾席都是從岩石中雕鑿出來。城中還有許多寺院、住宅、浴室、墓窟等,大多鑿山而建。
資料來源:
地圖:Gmap
圖片:維基百科
內文:維基百科、寶晟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
2007年10月25日 星期四
2007年10月20日 星期六
祕魯-納斯卡線
區位:
納斯卡巨畫(英文:Nazca Lines)是繪製於南美洲秘魯的納斯卡平原上的史前巨幅圖案。這些圖案大約畫於公元前200年至公元600年之間,形態有直線、幾何圖案和動物圖案。他們在1939年由美國考古學家保羅柯索被首次發現。所有圖案都是非常巨大的,只有在300米以上的高空才能看到全貌。
納斯卡平原是南美洲秘魯的一個乾旱而貧瘠的高原。這裡被認為經歷了一萬多年而沒有下過雨。
關於這些圖案的來歷、用途、繪製方法,至今尚沒有準確的結論。
納斯卡巨畫1994年被收錄入世界遺產。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A%B3%E6%96%AF%E5%8D%A1%E5%B7%A8%E7%94%BB&variant=zh-tw"
納斯卡平原是南美洲秘魯的一個乾旱而貧瘠的高原。這裡被認為經歷了一萬多年而沒有下過雨。
關於這些圖案的來歷、用途、繪製方法,至今尚沒有準確的結論。
納斯卡巨畫1994年被收錄入世界遺產。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A%B3%E6%96%AF%E5%8D%A1%E5%B7%A8%E7%94%BB&variant=zh-tw"
資料來源:
地圖:Gmap
圖片:奇摩圖片
內文:維基百科
地圖:Gmap
圖片:奇摩圖片
內文:維基百科
2007年10月15日 星期一
印度-宗教
區位:
絕對位置:印度在赤道以北北緯8度4分和37度6分,東經68度7分和97度25分之間。
相對位置:印度西北部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北部與中國,不丹和尼泊爾接壤,東部與緬甸接壤,印度西孟加拉邦的東部是孟加拉國。印度南部是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和印度尼西亞等的島國。
特色:印度是一個宗教色彩非常濃厚的國家,宗教也眾多,幾乎能在印度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被稱為「宗教博物館」。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約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該教綜合了多種信仰,非常複雜。
印度教將人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的地位最高,其餘種姓的社會地位依次降低。各種姓都有自己的道德法規和風俗習慣,一般不能互相通婚。除了這四個種姓以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之外的人——賤民,即所謂「不可接觸者」,聖雄甘地將賤民稱為「哈里真」(意為神之子),印度獨立後統稱「達利特」(意為受壓迫的人)。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好像被排斥在社會之外。印度教種姓制度下的婦女地位低下,支持童婚,寡婦的境遇悲慘。種姓制度把印度教社會分成若干社會集團,集團之間有高低之分,貴賤之別,給印度社會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雖然印度經歷了經濟的現代化以及有關禁止歧視以及結束階級結構的法律的制訂,種姓制度在印度社會的地位依然重要。
伊斯蘭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由於印度人口增長速度很快,印度已經超過印度尼西亞,成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國家。伊斯蘭教是在公元8世紀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而傳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紀後,北印的大多數王朝統治者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特別是莫臥兒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當多的伊斯蘭教建築。
作為外來宗教的伊斯蘭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導致了一系列的宗教衝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時造成了宗教仇殺的慘劇。在現代,印度這兩個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其他的宗教團體包括了基督教、錫克教、耆那教、佛教和祆教。其中,佛教起源於印度,但在印度的影響力已逐漸式微,但佛教的傳播對印度周邊的國家卻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
來源:
地圖:gmap
圖片:無
內文:維基百科
絕對位置:印度在赤道以北北緯8度4分和37度6分,東經68度7分和97度25分之間。
相對位置:印度西北部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北部與中國,不丹和尼泊爾接壤,東部與緬甸接壤,印度西孟加拉邦的東部是孟加拉國。印度南部是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和印度尼西亞等的島國。
特色:印度是一個宗教色彩非常濃厚的國家,宗教也眾多,幾乎能在印度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被稱為「宗教博物館」。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約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該教綜合了多種信仰,非常複雜。
印度教將人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的地位最高,其餘種姓的社會地位依次降低。各種姓都有自己的道德法規和風俗習慣,一般不能互相通婚。除了這四個種姓以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之外的人——賤民,即所謂「不可接觸者」,聖雄甘地將賤民稱為「哈里真」(意為神之子),印度獨立後統稱「達利特」(意為受壓迫的人)。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好像被排斥在社會之外。印度教種姓制度下的婦女地位低下,支持童婚,寡婦的境遇悲慘。種姓制度把印度教社會分成若干社會集團,集團之間有高低之分,貴賤之別,給印度社會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雖然印度經歷了經濟的現代化以及有關禁止歧視以及結束階級結構的法律的制訂,種姓制度在印度社會的地位依然重要。
伊斯蘭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由於印度人口增長速度很快,印度已經超過印度尼西亞,成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國家。伊斯蘭教是在公元8世紀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而傳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紀後,北印的大多數王朝統治者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特別是莫臥兒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當多的伊斯蘭教建築。
作為外來宗教的伊斯蘭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導致了一系列的宗教衝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時造成了宗教仇殺的慘劇。在現代,印度這兩個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其他的宗教團體包括了基督教、錫克教、耆那教、佛教和祆教。其中,佛教起源於印度,但在印度的影響力已逐漸式微,但佛教的傳播對印度周邊的國家卻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
來源:
地圖:gmap
圖片:無
內文:維基百科
冰球之城-渥太華(Ottawa)
區位:
絕對位置:經緯度 北緯45度24分,西經75度40分
相對位置:位於安大略省東南部,渥太華河南岸,多倫多以東400公里,蒙特婁以西190公里。
特色:氣象部門統計,渥太華每年約有8個月夜晚溫度在零度以下,故有人稱其為“嚴寒之都”。渥太華氣候寒冷,冬季漫長,冰上運動十分發達。渥太華市的冰上運動水準在全國堪稱一流,特別是冰球運動,享有盛名。加拿大素有“冰球之國”之稱,渥太華則是“冰球之城”,現代化的室內冰球場遍及全市。
來源:
地圖:Gmap
圖片:奇摩圖片
內文:新華網
絕對位置:經緯度 北緯45度24分,西經75度40分
相對位置:位於安大略省東南部,渥太華河南岸,多倫多以東400公里,蒙特婁以西190公里。
特色:氣象部門統計,渥太華每年約有8個月夜晚溫度在零度以下,故有人稱其為“嚴寒之都”。渥太華氣候寒冷,冬季漫長,冰上運動十分發達。渥太華市的冰上運動水準在全國堪稱一流,特別是冰球運動,享有盛名。加拿大素有“冰球之國”之稱,渥太華則是“冰球之城”,現代化的室內冰球場遍及全市。
來源:
地圖:Gmap
圖片:奇摩圖片
內文:新華網
訂閱:
文章 (Atom)